价值研究 | 晋王献之楷书《洛神赋十三行》玉版本刻石

《洛神赋》是汉魏时期曹植撰写的文学名篇,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献之好写《洛神赋》,此件刻石据王献之书《洛神赋》小楷真迹摹刻,在书法史上有极重要的地位。

 

宋  长29.2cm,宽26.8cm首都博物馆藏

 

《洛神赋》是汉魏时期曹植撰写的文学名篇,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献之好写《洛神赋》,此件刻石据王献之书《洛神赋》小楷真迹摹刻,在书法史上有极重要的地位。

王献之(344~386),字子敬,山东临沂人,与其父王羲之并称“二王”。《洛神赋》原迹书以麻笺,传至唐代时已残缺,至南宋时,仅存十三行,自“嬉”字起至“飞”字止,共二百五十字,故称《洛神赋十三行》。“十三行”墨迹在元代时已失传,后世只有刻本流传。此为宋代“碧玉版”刻本,俗称“玉版十三行”。宋亡后,石佚,明万历年间在杭州西湖葛岭出土,康熙年间入贡内府,清末失传,后辗转入藏首都博物馆。其材质非碧玉而是端石,可知“玉版”乃是美誉。

《洛神赋十三行》字迹冲和疏宕,笔触遒劲,古逸娟秀,“字之秀劲圆润,行世小楷无出其右者”,是后世学习小楷的重要范本之一,被称作“小楷极则”。

价值研究 | 案例展示

顶部